江桥实验中学十三.五学校发展规划

作者:江桥实验中学更新时间:2018-01-08 12:04点击量:0

质量自信 教学自觉 文化引领 特色彰显

上海市曹杨二中附属江桥实验中学十三.五学校发展规划

2016年1月——2020年12月)

序言

上海市曹杨二中附属江桥实验中学在“十二五”期间,由托管时期通过外界条件和外部力量激发的外生性发展,成功转向了后托管时期以内部条件和内部力量推动的内生性发展,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在区内保持高位稳定,教育教学管理、素质教育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学校声誉渐起,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学校成为上海市新优质项目学校。“十三五”期间学校将进入新一轮优质发展的新阶段。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文化品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嘉定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嘉定区2015—2020年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等法

律和文件精神,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学校发展的基础

(一)学校概况

上海市曹杨二中附属江桥实验中学前身为上海市江桥中学,创办于1958年,原为嘉定区属镇管的一所公办农村初级中学。随着上海市特别是江桥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办义务教育的迫切需求,为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2007年8月,江桥镇人民政府和上海市曹杨二中签订协议,确定与曹杨二中开展合作办学,江桥中学更名为上海市曹杨二中附属江桥实验中学。

全校现有25个教学班,900多名在校学生。学校在编教职工89人。其中具有中学高级职称14人,占教师总数的18.2 %;中高级教师和初级教师之比约为5:2;三十五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数54%。目前,学校有市“双名工程”学员2名,区名师工作室学员7名,区、镇、校级骨干教师共17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教师团队。

(二)办学优势

1.联手名校,办学水平有提升

通过与名校上海市曹杨二中联合办学,曹杨二中(包括曹杨二中教育园区)倾注全力与江桥实验中学精诚合作,注重江桥实验中学自身内在积极力量的培育和提升,从提炼办学理念、理顺管理渠道、加强课程建设、稳定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创建办学特色、构建学校文化等方面开展工作,使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学校成为嘉定区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创建校、嘉定区中学“新优质”联盟主席单位

2.课程改进,教学质量有突破

作为区“品质课程建设”实验学校,近年来,学校立足“重在奠基 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三会一有”的育人目标,在课程理念(“用富有磁性的课程为学生的成长、成功奠基”)的引领下,大力加强课程建设,从“三会一有”四个维度(“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有特长”)进行设计,开发和实施了“学科特色课程”、“实践体验课程”、“专题聚焦课程”三大类课程,形成了“三会一有”“磁性”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和多样的教育体验。其中“学科特色类”课程已初显成效,目前16门学科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课程群,可以满足各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思维品质。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保持高位稳定,毕业班中考成绩名列区公办初中前茅。

3.立德树人,立足校本显实效

近年来,学校立足“重在奠基 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三会一有”的育人目标,加强德育工作,明确“德育内容课程化、德育生态一体化、育人机制全员化”三大抓手,构建了“知行统一”的校本磁性德育课程体系;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优化“三级”家委会和家长学校的工作模式和内容,开展分层递进式的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校内家长”、“‘五好’班主任校本研训”等全员育人机制初显成效。形成基于校本的德育工作顶层设计和操作路径。先后承办上海市新上岗德育教导和市郊区县骨干班主任跟岗实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4.立德修能,队伍品质有进步

通过开展贴合实际、基于问题的系列培训和教研活动,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基础,取得了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十二五期间,开展《课堂转型显性化研究》等课题研究,学科均衡建设项目实践,成熟型教师深度发展的教师培养项目,师德专题培训等活动,涌现了一批业务能力强、教育教学效果优的骨干教师,不少教师已经在市区教育教学中崭露头角。

(三)问题剖析

1.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突破

面对把学校建设成优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要求,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师德师风建设有待继续强化,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待进一步推进,教师的学术视野、科研意识、育人本领、总结归纳反思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特别是名师培养的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

2.课堂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落实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在推进“磁性”课程建设的同时,要加大磁性课堂建设的力度。在十二.五“课堂微技术改进”、“课堂有效互动”主题研究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将开展“主题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让我们的课堂更富有磁性。

3.德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操作路径有待进一步优化

为适应区域发展环境,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学校德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操作路径仍需进一步优化。如:德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富有磁性的德育课程形式和内容有待丰富,实施载体仍需统筹整合,三类手册(课程建设手册、教师指导手册和学生活动手册)等实施机制有待创新,德育课程开发和实施研究等实施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三位一体”的德育生态和“校内家长”、“学科德育”等全员育人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可复制、可借鉴的德育工作的校本经验成果有待积累和提炼。

4.学校信息化建设急需进一步加强

我校的信息化工作近几年推进缓慢,学校信息化水平明显滞后。硬件水平、管理水平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与我区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学校有很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十三.五期间力求通过关注并解决这一突出的短板问题,推动学校新一轮发展。

二、学校发展的目标

(一)发展方略:主动顺应校内外教育形势新变化,以立德树人为主题,以品质提升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促进学校教育高位稳定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期待。

(二)办学理念:重在奠基,和谐发展

(三)办学目标:

把曹杨二中附属江桥实验中学建设成为市郊一流、在全市有较大影响,总体水平高、特色鲜明、品质优异的现代新型公办农村初级中学

1.特色鲜明,品质优异

学校始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大力开展品质教育,用先进的教育思想、现代的课程体系、现代的教育手段、规范的办学行为、科学的组织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本形成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作为上海市的新优质学校,学校坚持不挑生源,善待每个学生,始终把培养“三会一有”的学生作为自身的不懈追求,努力为其成为既有现代科学素养、又富现代人文精神、敢担当负责任的现代优秀公民奠定基础。

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以“重在奠基 和谐发展”作为本校人才培养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要以学生主动精神、责任意识的培养为重点,继续深化德育改革,建设若干“思想有高度,革新有力度,效果有信度”的优质学校课程,推进课堂教学革新。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创建特色学校,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等方面,学校要达到市郊一流、在市内有较大影响的程度。

在推进“磁性”课程建设的进程中,要努力使我校的办学特色(基于奠基教育的“磁性”课程建设)更趋成熟、鲜明通过实施基于奠基教育的“磁性”课程,使全体学生在“三会一有”四个维度均有长足的发展,学业质量、体质健康、个性特长等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2.现代新型公办农村学校

现代新型学校是具有现代意识,同时又具有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基本理念的学校。学校充分尊重每一位师生员工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自主发展、开放办学、注重效益、提倡创新的现代管理思想,形成师生员工都能在其中得到持续不断发展的机制。

学校通过转变教育观念、规范办学行为、加强科学管理、开展制度创新,优化学校人文环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创建现代新型学校上作出表率。保持农村学校本色,立足农村、服务家乡,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精神文明高地作用上作出表率。

学生培养目标

夯实基础,关注个性特长,将学生培养成为“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有特长”(简称“三会一有”)的优秀初中毕业生。

三、重点项目与特色项目

重点项目一:磁性课程建设

(一)目标

十二.五完成体系建构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做好课程创新,创生新的富有特色的“磁性”课程,完善优化学校“磁性”课程体系。除传承深化已有的特色课程《陶艺》、《走近虬江河》外,结合区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精神,依托曹杨二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重点打造2-5门新的富有特色的磁性课程。通过推进“磁性”课程建设,助推学生成长、成功。

(二)措施

1.“磁性”课程1——《“慧雅学子”经典导读》(学科特色类)

按照区教育局推进慧雅阅读项目的精神,借鉴对接曹杨二中博雅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校情学情,针对学有余力的资优学生,开发人文类学科拓展课程——“慧雅学子”经典导读课程,通过实施以“智慧高雅”为特征的人文教育,培养兼具人文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慧雅学子”。课程内容包括五大板块,即国学、文学、哲学、史学、美学,主要以讲座形式进行,全程约60讲,由曹杨二中资深教师和我校骨干教师授课通过教学实验,逐步形成经典导读、专题研修、网络互动、小组讨论、多元考核、成果展示、示范辐射等富有特色的课程实施模式。

2.“磁性”课程2——《“快乐音乐”管乐团》(学科特色类)

为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按照区教育局“创新学校美育实践”的要求,我校积极探索专业院团与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效结合,与上海悦趣音乐中心合作开发音乐学科拓展课程——“快乐音乐”管乐团课程。课程目标为第一年成立一支19人的爵士乐团(小型管乐团),培养出具备演出能力的学生演奏员;第二年起建立一支68人的标准配置管乐团。该课程以快乐教学、团队模式、立体教法、互联网+线上线下管理为教学理念,聘请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担任指导老师,通过标准化和体系化的课程设计、外出观摩与演出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生活情趣,为学校庆典、“校园之声”文艺汇演、运动会等活动增添高雅而喜庆的气氛。课程内容丰富,包括《管乐团基础演奏》,《管乐团经典作品介绍与分析》、《合奏技巧》,《美国、法国音乐院校留学申请指导》、《音乐演奏中节奏训练》、《乐团音色训练》、《乐团音准训练》等等。

重点项目二:“新优质学校”区域推进项目——基于绿色指标的“磁性”课堂建设

(一)目标

通过大力开展“磁性”课堂建设,打造富有吸引力的课堂,推进学校课堂教学变革。同时要发挥好区新优质联盟主席学校的引领辐射作用,带领联盟内其他学校共同致力于本项目研究,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助推师生的共同成长。

(二)措施

1.“磁性”课堂主题研究

十三.五期间开展分年度“主题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进。在分析我校学生“绿色指标评价”相关数据的基础上,确定每年的研究主题。

2.“磁性”课堂范例研究

做出“磁性”课堂的样板。在开展师生调研的基础上出台学校“磁性课堂”的标准,同时指导各教研组聚焦磁性课堂研究,组织开设学科示范课、研究课,讨论并提炼出各学科“磁性课堂”的标准,以此引领广大教师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

3.中考学科命题研究

作为区初中“新优质”联盟主席单位,继续由我校牵头开展“中考学科命题研究与实践”,以此为抓手促进课堂转变,进而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和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4.“磁性”课堂交流展示活动

组织系列交流展示活动,如联盟内学校联动教研、课堂教学评比与项目汇报展示活动等。总结梳理 “磁性课堂”的实践经验,积累“磁性课堂”的典型案例。

重点项目三:信息化建设

(一)目标

通过大力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突破发展瓶颈。着力提高我校的信息化硬件水平、管理水平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让我校的信息化水平跻身全区领先行列。

(二)措施

1.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功能拓展。优化家校互动。

2.完善学校录播系统。教室转播系统、录课系统等。

3.教学质量保障信息化。在使用网上阅卷系统、学业质量监测与评估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网上选课系统,优化选课流程。同时开发课程网上评价体统,根据学生的满意度情况不断调整课程设置。

4.教学设备信息化。加强课堂信息化硬件建设,逐步推进IPAD等电子设备的使用。

5.后勤服务管理信息化。逐步实现教学器材设备、报修、监控系统、录播系统等后勤服务内容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提升后勤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

6.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聘请专业人士对老师进行信息技术专项辅导,让教师能与时俱进地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

四、学校发展的任务(主要领域工作目标与措施)

(一)(学生发展)德育

工作目标: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立足江桥地域特点、校情和学情,挖掘完善学科(课程)的德育功能,构建富有磁性的“三会一有”德育课程,促进德育工作内涵发展,形成和完善1至2个品牌项目,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和辐射功能。

以践行“文化铸魂 创新提升”为目标,打造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互相贯通的全方位育人空间,优化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生态环境。

以推进品质教育理念为引领,提升全体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完善全员育人机制。

主要措施:

1. 构建富有磁性的校本德育课程(德育内容课程化)

在学校“重在奠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有特长”(简称“三会一有”)为培养目标,结合江桥镇处于城郊结合部,半城市化、半农村化的特点,开发挖掘本校、本地区的教育资源,结合社会热点、重要节庆日,面向全体学生,有计划有系统地实施以知识教育为主的“三会一有”专题教育课程(道德品质奠基课程、学习品质奠基课程、社会生活奠基课程、个性特长奠基课程)和以实践体验为主的“三会一有”实践活动课程(仪式教育、节庆教育、主题教育以及以“责任教育”为核心的分年级递进式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构建和实施“知行统一”、适应江桥学生的有江桥特色的德育课程。

两个子项目:

1)“三会一有”校本德育课程》研发项目

聚焦“道德品质、学习品质、社会生活品质和个性特长”四个维度,开发和实施“三会一有”专题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编制分年级校本教材;形成校本德育课程资源包。制定学生“三会一有”德育课程评价体系,与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

2)少先队“四个一”校本团队活动课程研发项目

围绕学校“三会一有”的育人目标,校本化开发和实施“四个一”团队活动课程。(每日一体验、每周一精彩、每月一主题、每年一仪式。)

2. 优化校内外德育生态环境(德育生态环境一体化)

深化“教化嘉定、礼乐嘉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广泛开展“爱嘉学子”五大行动的基础上,依托黄家花园、新泽园、高潮中心村、上海书画院等优质社会资源,开展以责任教育而核心的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家乡、对社会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

两个子项目:

1)以“责任教育”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项目

依托江桥地域资源和曹杨二中园区资源,不断培育学生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立12个学生社会实践共建基地,签订共建协议。优化实施六至九年级分层递进式的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课程建设手册、教师指导手册和学生活动手册等三类课程手册。

2)家校合作督助优乐项目

第一阶段:督教、督学,是家校合作的督促阶段,属于初级阶段。每天把家长请到学校督教、督学。

第二阶段:助教、助学,是参与阶段,属于合作阶段。把家长请到学校帮助工作。

第三阶段:优教、优学,是共建阶段,属于深度阶段。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第四阶段:乐教、乐学,是共赢阶段,也属于升华阶段。每年开展学习型家庭以及优秀家长评选,举办隆重的表彰大会。

3. 完善全员育人机制(育人机制全员化)

全面落实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把推进学科立德树人作为教师培养的重要任务,构建以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师训体系,优化五好班主任校本研训形式和内容,完善评优制度,健全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培养和激励机制,提升班主任队伍专业化水平,实施教师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争创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三个子项目

1)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社会性”学科德育研究项目

针对学科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社会性开展实践研究,挖掘学科知识、课堂形式、教师修养、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育人价值,丰富学科育人的形式和载体,提升学科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

2)“五好”班主任专业成长项目

建立校级德育和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室,发挥区级、校级骨干班主任(辅导员)辐射作用,优化“五好”班主任(辅导员)两级研修,培养1至2名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德育管理和班主任名师。

3)“心桥”培训项目

建立“心桥”培训网络平台,学校通过开展学生、教师和家长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建立学生电子心理成长档案,分层开发和实施多元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架起师生、生生、家校的心灵之桥。

(二)聚焦质量提升,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课程与教学)

工作目标:

进一步规范基础性课程建设,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建立能够凸显用富有磁性的课程为学生成长助力”这一课程理念的校本课程体系;围绕提升教学质量这一核心,依托信息技术完善学校的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聚焦课堂教学改进,推进特色学科建设,打造特色学科与精品项目。学校教学质量持续稳定在全区先进行列(中考五科总分位列区公办初中前5名)。

主要措施:

1.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磁性”课程体系(课程建设特色化)

1)形成品字形课程结构。完善并实施“学科特色课程”、“实践体验课程”、“专题聚焦课程”三大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和多样的教育体验。

2)编制学校课程图谱。分析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把复杂的学校课程通过图谱显现。形成并逐步优化学校磁性”课程图谱,增强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选择性。

3)编制校本教材。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系列校本教材的编写及印刷。计划编制学科特色类教材30册;实践体验类15册;专题聚焦类10册。

4)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学校课程从多元化逐步实现特色化。除深化《陶艺》、走近虬江河》等已有特色课程外,五年内力争再打造10门左右校本核心课程。

5)建立网上选课系统,优化选课流程。学生自主选课,满足个性需求,成就自身发展。同时开发课程网上评价体统,根据学生的满意度情况不断调整课程设置。

2.完善互联网环境下的学校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信息化)

1)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校本资源库和资源库管理平台,完善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库及校本题库。不断丰富各学科优秀教案、课件、练习、试卷、课堂实录等教学资源。积聚教师教学资源,共享教师教研成果。

2)使用网上阅卷系统。通过网上阅卷系统提高教师阅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且系统自动生成基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数据,让考试后的质量分析更趋于数据化、标准化。

3)开发和完善学业质量监测与评估系统。在网上阅卷的基础上,以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为导向,开展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和教师学科教学评价,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校对薄弱学科和薄弱班级进行跟踪调研。

3.开展基于质量提升的中考学科命题研究(命题研究组团化)

1)发挥我校新优质联盟主席单位的引领辐射作用。由我校牵头组织联盟内学校开展中考学科命题研究与实践(主要为期中期末考试),提升联盟内教师的学科命题能力和专业水平,进而提升联盟内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2)成立各学科命题中心组。由联盟内拥有强势学科的学校担任组长负责该学科的命题(语文:迎园中学;数学:丰庄中学;英语:江桥实验中学;物理:疁城实验学校;化学:马陆育才中学),每组吸收1-3个相对薄弱的学校为组员,带动大家提高学科核心知识点的把握能力和命题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规范试卷审核程序。在命题学校自行审卷的基础上,邀请专家审核把关,提出修改建议,确保命题质量。

4)组织相关培训与研讨。邀请专家作命题方面的专题培训和指导,定期开展研讨,促进教师命题能力的可持续提升。

4.推进“生动、互动、灵动、高效”的“磁性”课堂建设(课堂转型显性化)

1)举行课堂教学主题研究。

在十二.五“课堂微技术改进”、“课堂有效互动”主题研究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开展分“主题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进。

第一年:主题为优化课堂设计,让课堂更富磁性——“合理确定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提升教师把握与落实学科核心知识点的能力。

第二年:主题为巧妙运用技术,让课堂更富磁性——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形成有一定质量的各学科微视频资源库。

第三年:主题为关注学科育人,让课堂更富磁性——掘学内涵,体现育人价值”。使学科育人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提升教学品质,提炼校本经验。

第四年:主题为立足学科核心素养,让课堂更富磁性——于课程标准,提高学生学科核心能力”。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思维品质。

第五年:聚焦成果形成与推广,开展系列总结交流展示活动。

2)组织“磁性课堂”教学论坛。交流探讨磁性课堂探索中的课堂改进策略。

3)推进“一周、一课、一评”校本研修。各教研组以此为抓手,探讨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4)组织系列课堂教学评比与展示活动。每年根据研究主题,开展同主题的课堂教学展评及论文案例评比、微课程评选等活动。

5)坚持“教学专家顾问团”指导制度。继续聘请学科专家来校指导,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微观指导和课程实施、学科建设的宏观指导。

5.加强英语特色学科建设,打造学科高地。

1)制定一份学科发展五年规划。

2)形成两个精品项目。

——校园英语文化节: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舞台。

——英语特色课程群:开发实施5-10门学科拓展课程,重点打造1门特色课程“看动画、学英语”。

3)开展三项研究。

——“牛津英语教材教法研究”:2016年9月起我区将使用牛津版教材。

——“初中英语命题研究”:把握学科前沿信息与核心知识点,提高我校英语教师的命题能力。

——“阅读和写作教学实践研究”:在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在写作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优化这两种课型的课堂模式和教学设计,形成本校《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设计》汇编及《江桥实验中学学生英语优秀作文集》。

4)继续开展主题式校本教研。在常规听评课的基础上,各年级备课组以本年级的教研主题为切入口,设计并形成一系列质量较高的微课程和微型讲座。

六年级教研主题:听说教学

七年级教研主题:词汇教学

八年级教研主题:阅读教学

九年级教研主题:写作教学

5)培养一批英语骨干教师和特长学生。

6.推进特色项目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1)创新学校美育实践。

为推进艺术课程改革,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学校将着手成立一个学生管乐团,并力争在五年内建立一支高水准的39人管乐团。学校聘请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担任指导老师,通过标准化和体系化的课程设计、外出观摩与演出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生活情趣,为学校庆典、“校园之声”文艺汇演、运动会等活动增添高雅而喜庆的气氛。

2)深化体育特色项目。

作为嘉定区女足项目布点学校,学校在抓好女足队建设基础上,普及足球教学,把足球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足球基本技能。学校将在各年级中每周开设一堂足球课,每学期举行一次趣味足球比赛,每学年举行一次校园足球联赛。在活动与比赛中,形成三级足球队(校级、年级和班级足球队),不断更新校足球队队员,壮大校足球队实力,提高比赛成绩。学校将以足球项目带动其它体育项目的开展,来营造更浓厚的校园健身氛围。

(三)聚焦能力发展,打造优秀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

工作目标:

为保证我校教师队伍的内涵发展、专业发展及整体水平与学校后续发展要求相匹配,学校将在十三.五期间实施“师资队伍梯队建设工程”。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建设一支师德优良、专业厚实、扎实勤奋、敬业爱生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形成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学科新星为主体的“三级”优秀教师梯队构架。到“十三五”末,学校在编专任教师中,副高职称教师达到20%;硕士学历教师达到15%;各类优秀教师比例达到45%左右。加大对学校科技、艺术教师,职业技能型、实践型教师的招聘力度,完善师资配置标准,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主要措施:

1.全员培训

包括师德师风建设、专业精神铸造及基本理念、基本技能、教育科研、职业品质等方面的培训。重点对接每年的课堂教学研究主题开展相关培训,如“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微课程设计与制作育人的方法研究”等。

2.专家“导航”

专家“导航”式培训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设项目负责人,制定本项目的实施方案。

第一层次,聘请本市知名学科专家,为我校最优秀的学科教师(高级教师)的专业再提升导航,目标是将这些教师打造成区级学科带头人或区级以上有一定影响的知名教师。力争在2019年底前,该群体中有1-2名教师成为区级学科带头人。

第二层次,根据学校目前条件,成立“王建梅英语工作室”、“沈志雄数学工作室”、“徐永光德育工作室”和“蔡青桔班主任工作室”,聘请上海市内优秀学科教师(英语、数学)和优秀班主任(含团队辅导员)老师,为我校积极主动谋求专业提升的学科教师(英语、数学两门学科的一级教师、高级教师)以及班主任老师的发展诊断导航。力争在2019年底前,该教师群体中涌现6名左右区级骨干教师。

第三层次,利用学校主要学科目前聘请的教学专家(顾问),在学科组内打造“有专业发展意向和需求教师”,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提升条件和展示环境。目标是帮助这些教师迅速成长为校级、镇级骨干教师。

3.学科指导

继续聘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五门学科专家,为五个教研组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效指导。目标是五门学科的教师在专家引领下,专业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把弱势学科做强、强势学科更强。自2016年起,尝试聘请非中考学科(如体育、科学等学科)教学专家(顾问)驻校进行常态化指导。

4.师徒结对

教龄不满两年的青年教师以师徒结对形式接受成熟教师的专业引领(含班主任工作),师徒签约,制定带教计划,进行规范的校内职初培训和指导,力争使之快速成长为“教坛新秀”型优秀青年教师。

5.“私人订制”

根据各类教师的发展需求,经个人申请,师资队伍梯队化建设工程领导小组研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专门化培训和指导,如科研论文撰写的指导、区级以上公开课评优课的指导、专项活动的组织策划开展的指导、各类拓展课探究课的专家指导、校本教材编写(印刷成册)的专家指导、个人教育教学经验的提炼总结、后进生问题学生的会诊等。

6.教工社团建设

成立若干教工社团,组织贴近教师兴趣与需求的社团活动,通过沙龙、讲座、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和丰富的活动激发教职工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

7.拓展人才引进视野与渠道。依托嘉定区教育综合改革关于教师流动机制实施平台,通过“分流、柔性流动”等教师流动模式,促进学校资源合理配置。

8.实施“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结合项目”。鼓励取得见习规范化培训结业证书的本科教师,报考参加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进修,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学校专任教师硕士学历比例。

9.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岗位设置制度、聘用合同制度、绩效奖励分配制度、教师履职考核评价制度及相应考评量化制度。学校收入分配制度体现向一线倾斜,向优秀教师倾斜,向有成绩的教师有特

五、保障措施

(一)学校管理

1.加强学校民主化管理

1)增强民主意识,确立共同价值观

——尊重每一位员工,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教职员工拥有归属感和荣誉感,让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充满神圣和光荣。增强全体人员对于学校共同价值取向的认同感。学校应该建立基于人本的、问题的、发展的学校管理,在学校新文化的平台上,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重新疏理学校管理流程,完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完善校长负责制和学校组织架构,推进校务公开,实施民主化、科学化的学校管理,校长依法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负责,党支部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的原则。建立各种公开公正的议事制度,坚持重大问题由校务会集体讨论的校务会议制度,保证绝大多数员工拥有的知情权和话语权。

2)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管理制度

——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优化管理结构,修订管理流程。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学校管理与教育发展建立在科学的符合规律的基础之上。

——在管理过程中全面有效地坚持教代会制度,保证教代会职权落实;重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使教职工能够真正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决策,实行监督。

——进一步推进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的实施,让学生代表参与学校的决策、谋划,提升学生“参政议政”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民主平等意识。

——通过校长接待日、校长热线等形式,利用家长接待日、家长开放日、家委会、家长会、家长沙龙等非正式组织形式与家长建立起紧密联系,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

(二)教育科研

1.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保障课题设计的针对性、研究过程的真实性、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成果应用的有效性。

2.科研为教学服务。在学生发展、课堂教学、磁性课程等方面开展基于问题和需求的实践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3. 科研为教师发展服务。结合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做好教师科研指导和培训等工作,将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作为工作重点。

(三)后勤保障

1. 后勤服务制度建设项目。通过调研,完善现有的岗位职责、培训、请假、加班、食堂等后勤管理制度,形成有利江中发展的后勤服务管理制度手册,提升后勤队伍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2.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项目。通过聘请专业团队整体设计、各部门联动等策略,逐步实施校内建筑的屋顶、内外墙、窗户、地面防滑、篮球场,风雨操场音控设备、食堂设备、导视系统、电子屏、宣传橱窗、会议室和教室桌椅等基建与采购项目。

3.后勤服务信息化管理项目。逐步实现仓库、报修、校服采购、监控系统等后勤服务内容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提升后勤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

(四)评价机制

建立由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共同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学校自我评价的机制,这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六、年度目标和任务(条线工作五年目标分年度达成细目表)

















































































-->

联系电话:021-69116784 学校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靖远路1358号

copyright©2017 上海市曹杨二中附属江桥实验中学

沪ICP备11021021号-4  |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4896号